关于我们

爱国文人李开先与进步报刊《新蜀报》

李开先,原名李开中,字少庸(1898-1936)。隆昌龙市镇大云庵人。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,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文人。李开中的父亲李德早年受聘于泸州师范传习所,任国文教师。1907年,李开中随父到该校就读附属的高小、
来源 内江日报
2020/10/14 2:29:11

爱国文人李开先与进步报刊《新蜀报》


李开先,原名李开中,字少庸(1898-1936)。隆昌龙市镇大云庵人。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,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文人。


李开中的父亲李德早年受聘于泸州师范传习所,任国文教师。1907年,李开中随父到该校就读附属的高小、初中。李开中聪颖好学,又得其父真传,才识过人。1921年,李开中初中毕业后,借用少年夭折堂兄李开先的高中毕业证参加升学考试,成绩优异被北京大学录取。李开中从此更名为李开先。


当时,资中人林如稷就读于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,深受新文化的影响,结识了郭沫若、郁达夫、沈雁冰、周作人等,林如稷决定创办新文学社。他不仅在上海活动,还到北京召开有关成员的会议,将李开先等纳为骨干。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组织,1922年夏,浅草社在上海成立。浅草社以北京、上海的四川籍青年学生为骨干,林如稷、陈炜谟、陈翔鹤、王怡庵、李开先、马静沉、陈竹影等是核心成员。


1923年,浅草社出版了《浅草》季刊和《文艺》旬刊。在此期间,浅草社社员创作了大量小说、散文、诗歌以及一些翻译作品。其间,因林如稷出国留学等原因,《浅草》停刊。陈炜谟、陈翔鹤、冯至、杨晦、李开先等人以北京大学为基地,在北京组织成立了沉钟社,办刊物《沉钟》。《沉钟》周刊1925年10月10日创刊,至第10期停刊。1926年 8月 10日,改为《沉钟》半月刊,出版第1期,至第12期又停刊。林如稷在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回国,任北平中法大学教授、国立四川大学教授等。1933年,林如稷和杨晦决定把中断了五年多的《沉钟》半月刊复刊,1933年10月15日正式复刊,为第13期。1934年 2月28日出至第34期停刊。其间,李开先在《浅草》《沉钟》发表了大量的散文、小说。


浅草社和沉钟社一脉相承,对新文学影响很大。发表的多为揭露黑暗,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,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。


1926年,李开先到上海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(后改称联华影业公司)担任文学编辑,主编电影画报。为公司提出“提倡艺术,宣扬文化,启发民智,挽救影业”的口号。


1930年,李开先离开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到重庆《新蜀报》就职。


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日寇侵占东三省,全国抗日情绪高涨。李开先编写了抗日救国影片剧本《铁鸟》,影片经上海联华影业公司袁丛美改编执导,高占非、陈燕燕等主演,公映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李开先还编写了抗日剧本《火之奔流》,与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准备在重庆筹建一个“联华第六制片厂”拍摄,终因意向不一,未能拍成。


《新蜀报》最初由四川地方军阀出资创办。抗战时期,吸收了金满成、漆鲁鱼、李开先、高天、刘尊棋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担任编辑,大大提高了质量和影响力。


1932年4月,李开先主笔《新蜀报》的名牌栏目“金刚钻”,以每天一篇几十到几百字不等的杂文,揭露黑暗,抨击邪恶。“金刚钻”栏目犀利深刻,颇有鲁迅之风,名震川内外。


1935年1月1日新蜀报再次申明:要“使文化深入民间”,要“建立中心议论,以改进社会一切不良现象。”继续批判政府御用文人的荒谬言论,不满“惟一党报”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,随便将“反动”的罪名乱搭。《新蜀报》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大型日报,赢得“民众喉舌”的美誉。


1935年夏,《新蜀报》文风更加犀利,以至当局决定逮捕编者金满成等人。当年,《新蜀报》被国民党政府强制收编。


李开先除主笔《新蜀报》外,还兼任重庆抗敌后援会总务组长、川康绥靖公署顾问,积极宣传动员抗日、抵制日货。


1936年春,李开先在重庆夫子池的群众集会上发表针砭时弊的演讲,返家途径重庆川东师范校下坡口,有多名奸人埋伏在坡上,朝李开先连开几枪,李开先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,被射杀身亡时年仅38岁。


李开先遭遇迫害,政界、文化界震动。《新蜀报》开辟专栏悼念,四川最大的军阀刘湘送挽联内容为:“盗杀之,剑气冲霄,白虹贯日;君死矣,文星坠落,碧血埋秋。”


李开先死后,亲人雇龙杠将其灵柩从重庆抬回隆昌龙市镇,葬于福庆寨碾子山。(林昌宏)